绵绵用力 久久为功
前不久到上海采访,一则创新故事令人印象深刻:2022年9月,首台国产质子治疗系统获批上市,迄今临床治疗患者数已超过160例,大幅降低了患者治疗负担。据介绍,这一设备于2012年立项,攻关研发逾10年,在紧凑型同步加速器结构等关键技术上取得发明专利55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研发机构负责人感慨,“持续攻关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这条路我们走对了,还要坚定走下去!”, 类似“十年磨一剑”的例子并不鲜见: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团队自上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固态电池,如今研发出的磷酸铁锂固态储能电池业内领先;我国首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自2009年启动项目攻关,上下游近300家单位历经4000多个日夜才啃下“硬骨头”……这些例子说明,实现科技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技术攻关。, 其实,无论是实现原创性、颠覆性科技突破,还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都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与恒心。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时强调“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耐心资本”指人们面对复杂环境、诸多不确定性时,依然愿意走过从“播种”到“长成参天大树”这个漫长周期的耐心和勇气。在创新的长跑中,既需要企业、科研机构持续投入,也需要政府部门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要瞄准关键、更好保护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保护好其拼劲、闯劲、韧劲,是推动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关键所在。例如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实行“选人不选题”机制,实验室想做什么研究、怎么做,所里从不干涉,也不会要求何时出成果、发多少论文。不用写“命题作文”,科研人员得以大胆探索、潜心钻研。下一步,要健全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通过提供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设立科研成果奖励机制、优化科研环境等,让更多科研人员能够心无旁骛投身创新。,绵绵用力 久久为功(观象台),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必将结出更多硕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必将更加强劲。(人民日报 刘温馨),
原文链接:http://www.nsgz.net/a/doc/web/news/guonei7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