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量”的水平时,其构成要素发生质变后形成的更先进的生产力。它代表着当下生产力乃至生产力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上优势明显。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在对传统产业改造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即对产业发展中错配的技术要素、落后的操作流程、失序的制度设计等重新调整,从而为传统产业整体提档升级提供重要指引。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在产业创新发展中突飞猛进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即对产业发展中先进的技术理念、集成的产业优势、重构的产业格局等迭代更新,从而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提供核心要素。,  产业强,县域兴,则乡村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不断取得事业发展新成绩。实施强县工程,就是要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构建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覆盖面广,几乎涵盖了从工业、农业到服务业的所有领域,要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拓展与延伸县域空间,立足特色资源、摸清家底,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缩小城乡差距,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而为县域留住“人气”,进而增强人们的消费能力、带来“财气”,激活城乡活力,整体上为实现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县域作为支撑国家经济整体高质量发展的物理空间,也是新质生产力探索与培育、推广与发展、布局与壮大的承载空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基础条件不同、资源优势各异、区位相差较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先立后破”就是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要遵循的重要方法论。,  在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传统产业整体上提档升级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对部分传统产业改造力度。如在农业产业链前端,运用智能技术选优品种、提高农业优种率;在产业链中端,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数字化水平,壮大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做强品牌;在产业链末端,以拉动内需、刺激绿色消费为主,将对产品识别、体验、营销等置于绿色化环境中,促使农业产业发展成为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示范产业。与此同时,通过传统产业“点”上改造来推动整体“面”上变革,强化“面”的示范引导,建好做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学思践悟】,

原文链接:http://www.nsgz.net/a/doc/web/news/guonei7265.html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