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持续深化改革 守好绿水青山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解放和发展绿色生产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方向、坚守原则,坚持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良好局面。, 坚持方向明确、立场坚定、原则牢固。生态环境领域坚持什么样的方向,是根本性、基础性、长期性的问题。从近处着眼,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美丽中国能否高质量如期建成;就长远而论,这一问题决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如何擘画。生态文明领域改革面广量大、绝非易事,在推动相关举措落地见效时,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保持鲜明的中国特色,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持续向纵深推进的,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增强辩证思维、提高驭事本领。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领域各项改革坚持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勇于突破、大胆试验。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全面分析、精准研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部署和实施了一系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政策措施。如为加强长江流域保护工作,相关部门通过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污水管网建设、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十年禁渔”等改革举措对症下药、系统施策,让长江流域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是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人民群众感受更多生活中的获得感、幸福感。以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为例,当地强化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管理,规范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全面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付诸实践。在改革目标上,以民意为最大依归,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生态环境问题,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在改革方法上,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确保改革思路严丝合缝、改革方案科学可行、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在改革动力上,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和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相统一,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有益经验。,
原文链接:http://www.nsgz.net/a/doc/web/news/guonei7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