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基础研究投入 推动科技强国建设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决定国家创新体系的深度和厚度,在实现科技现代化中具有战略性作用。近日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对推动加强基础研究发展作出部署。《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础研究比重,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支持基础研究,支持基础研究选题多样化,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 新时代以来,我国基础研究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在化学领域,我国在新型二维材料创制、纳米催化、数据驱动的智能机器化学家等方向实现国际引领。在生命科学领域,我国在克隆猴、脑认知和脑疾病机理、干细胞等研究方向跻身世界前沿。在深空探测领域,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着陆火星,中国空间站正式建成。基础研究作为科技创新关键突破口的作用日益凸显,我们的创新自信、科技自信和民族自信进一步增强。, 成绩的背后是对基础研究的高度重视和系统部署。《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等系列文件的出台,不断完善支持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出系列政策举措。在这些举措中,增加经费投入是关键一环。上述文件强调,“加大中央财政的稳定支持力度”“加大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完善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体系”等。在强大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下,我国积极探索基础研究资助新机制,通过完善科技计划体系、支持设立联合基金、鼓励社会捐赠等方式,加快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流向基础研究领域,基础研究经费稳步增长。2022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首次突破2000亿元,2023年达到2212亿元,占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支出比重为6.65%,连续5年保持6%以上,极大推动了我国原始创新能力提升。2020年以来,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规模继续保持全球第2位。随着投入的持续攀升,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如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23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2位。, 在为成绩感到振奋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基础研究总体水平有待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重大原创成果偏少。尤其是,我国基础研究投入总量不足,投入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近年来,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着力强化基础研究投入,从经费总量看,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基础研究经费保持快速增长,2020年美国基础研究经费达1086亿美元,是2000年的2.3倍,同期英国、法国分别增长到2倍和1.6倍。从投入强度看,主要创新型国家基础研究投入占全部研发经费投入的比重保持在15%~20%之间,相比之下,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比例近年来保持在6%左右,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投入基础研究的比例仍然偏低,仅为9%左右,而发达国家这一比重在35%以上。总体来看,我国科技经费投入快速增长有力支撑了创新型国家建设,但在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基础研究经费占比等方面仍与世界科技强国建设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原文链接:http://www.nsgz.net/a/doc/web/news/guonei7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