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评】保护世界遗产,中国树立了国际典范
《名录》是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依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建立的,其宗旨是“保护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截至2023年,《名录》共登录世界遗产1157项。被列入《名录》的地方可获得“世界遗产基金”的资助,并有机会成为世界级名胜,取得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中国是世界遗产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1985年,在侯仁之、郑孝燮等老一辈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的努力下,中国加入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7年,泰山作为中国第一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被列入《名录》。其后,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也相继被收录其中。近40年来,中国的世界遗产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截至目前,中国共拥有39项文化遗产、16项自然遗产、4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成为总数仅次于意大利的世界遗产大国。特别是在2000年之后,中国先后承办了三届世界遗产大会,并且积极参与议题设置、提出政策主张,逐渐从学习者向引领者转变。, 中国之所以能够卓有成效地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自然离不开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2021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向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致信中指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文交流是消除文化隔阂的“解码器”,是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相亲的“共同纽带”。通过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来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以生动易懂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风貌,这是中国申请和保护世界遗产的初心所在。, 5000年的中国文明史创造了无数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幅员辽阔的中国拥有众多无与伦比的自然风光。文化与自然遗产生动记录并展示着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融合。因此,保护好中国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并使其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时代赋予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崭新内涵。(中国网评论员 乐水),
原文链接:http://www.nsgz.net/a/doc/web/news/guonei7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