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哈萨克斯坦人文交流活动举行

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7月2日在阿斯塔纳举办“山水相连谱新篇”中国哈萨克斯坦人文交流活动。

微短剧亟待突破情绪价值的自限性

微短剧是年内网络文艺领域的热点。人们一方面担忧其造成娱乐降质和民众降智,一方面又为“夸张狗血神反转”而欲罢不能。

“修音”无法带来真实的演唱之美

不管是录制唱片,还是参加音乐节目,歌手们唱完都会有一个修音的环节,哪怕唱跑了调,也能通过修音消除各种瑕疵,让歌声听起来非常动听。

《玫瑰的故事》:勾勒出女性的成长弧线

随着“北京大视听”重点文艺精品电视剧《玫瑰的故事》热播,剧中塑造的以黄亦玫为代表的新时代女性形象,引发了观众的关注和讨论。

评弹艺术:传承有序 后继有人

相当一段时间内,苏州评弹艺术的发展不甚均衡,主要是其中的苏州评话出现了人才断档、演出减少的困境,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观众对苏州评弹艺术的整体认知。

民族歌剧《二泉》:在艺术中绽放生命华彩

近期,天津音乐学院版民族歌剧《二泉》在天津武清剧院首演。作品以多幕歌剧的形式,讲述了民间艺人阿炳(原名华彦钧)虽然屡次遭遇坎坷,但依然凭借顽强的意志在艺术创作中尽情绽放生命之花的经历,彰显出苦难中人性的坚韧与不屈。

舞蹈影像化 让审美体验立体多维

今年6月15日,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在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从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到同名舞剧,再到以舞剧电影的形式重回大银幕,红色经典故事再次被娓娓道来。

主旋律新表达引发年轻人共鸣

近三个小时的演出,没有中场休息,但所有观众却都沉浸其中,演出结束时爆发热烈的掌声。舞台深处的大幕上,虚实结合的光影勾勒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街头里弄的风貌,在诗意的叙事中呈现电影质感。

跟随“追光者”的镜头,感受红色精神的磅礴力量

近日,“追光者——吴印咸影像艺术之路回顾展”亮相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精选他在影像领域70余年间的近150幅作品进行集中呈现,带人们回溯往昔峥嵘岁月,感受红色精神的磅礴力量。在策展人徐明松看来,这不仅仅是吴印咸个人的摄影编年史,更值得人们从中国现代摄影史、革命史的角度去看待他的文化情怀。

古老的昆曲绽放新的华彩

为了接续昆剧,苏州依托昆曲传习所招收了一批平均年龄25岁、经过4年系统学习训练的青年演员,他们被称作昆剧“小兰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