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晨报
江苏省报业集团
导航折叠切换
首页
南京本地
政治要闻
综艺明星
教育文学
健康身体
经济金融
生活文化
【光明论坛】“大农机”为“大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从“镐锄镰犁”到“金戈铁马”,从昔日的“人畜劳作”到现在的“无人农场”,从以往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变为当下的“面朝屏幕背靠数据”,农机装备已成为科技追捧的时代宠儿。
在太空给大气云雨做“CT”
今年4月16日,风云三号G星已在轨工作整整一年了。它先后捕捉到“玛娃”“泰利”等台风系统的三维立体结构,并在2023年以来的一些气象监测中精准监测大气三维精细结构信息,为防灾减灾提供了宝贵的观测数据。
探问风的性格 琢磨云的脾气——走近青年气象工作者
1980年7月7日,伴着一首《渔舟唱晚》,央视首期《天气预报》节目诞生。这不仅成为几代人的共同记忆,也开启了气象人的崭新时代——气象科学通过电视走进千家万户。
在全球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中彰显中国担当
构建了从山顶到海洋的系统治理大格局。
国产首颗全电推通信卫星投入运营
15日,国产首颗全电推通信卫星——亚太6E在香港圆满通过卫星在轨技术验收评审和地面系统最终技术验收评审,这标志着亚太6E通信卫星完成在轨测试,正式投入运营。
新质生产力下,专业该如何选择
如果你还徘徊在专业选择的边缘,不知该“选择”或“逃离”哪些专业,不妨来了解一下,新质生产力如何给专业赋能。” 对于“选择高校还是选择专业”这个考生填报志愿的老问题,林万龙建议,行业头部高校代表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更稳妥的选择。
生物最后共同祖先生活在42亿年前
一种可能在早期地球浅水区繁衍生息的复杂微生物,可能是今天所有生命的最后一个共同祖先。” 为了像Martin一样探索LUCA的生活方式,Moody研究小组追踪了350种细菌和350种古细菌的57个“标记”基因,以构建一棵生命树。
湖南农大花生创新成果落地尼日利亚
7月10日,记者从中国湖南农业大学获悉,该校农学院李林教授团队和中国香港李氏集团Sun Crops农业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尼日利亚花生复兴计划”合作协议。
复活灭绝生物不再是梦想
发表在《细胞》杂志封面的猛犸象染色体化石研究。然后,他们将Hi-C分析的物理信息与DNA测序相结合,以识别相互作用的DNA片段,并使用当今大象的基因组作为模板,创建猛犸象基因组的有序图谱。换句话说,通过了解生物体染色体的形状,科学家可以组装出灭绝生物的整个DNA序列,实现以前不可能实现的想法。
我国海洋工程技术创新硕果累累
7月15日,由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的“中央企业海洋工程技术创新联合体”在北京成立。在《桥梁工程——从浅海走向深海》报告中,张喜刚透露,针对未来单跨1500米的斜拉桥和3000米左右的悬索桥,相关团队已开始研究适用于水深接近100米的新型复合技术。
‹‹
‹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
››
返回顶部